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我院海洋系统交叉研究团队在全球爆发性气旋未来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来源: 时间:2025-03-14 作者: 点击:

近日,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系统交叉研究团队在全球爆发性气旋未来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文章《Projected future changes in bomb cyclones by the HighResMIP-PRIMAVERA multimodel ensemble》发表于气候领域的权威期刊《Climate Dynamics》。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博士后高嘉祥,其合作导师为海洋系统交叉研究团队负责人张荣华教授,论文合作者包括北海道大学的Shoshiro Minobe教授,以及多名气候变化及模拟领域的国外知名学者Malcolm J. Roberts, Rein Haarsma, Dian Putrasahan, Enrico Scoccimarro, Laurent Terray和Pier Luigi Vidale。

爆发性气旋(bomb cyclones),也被称为炸弹气旋,是一种快速增强的温带气旋,其特征是中心平均海平面气压在约24小时内迅速下降超过24 hPa。这类气旋通常伴随着强风、暴雨、风暴潮,对沿海和海洋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威胁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准确预测爆发性气旋的未来变化对于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CMIP6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的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对未来全球爆发性气旋活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团队分析了SSP5-8.5情景下1950—2014年(历史时期)和2015—2050年(未来时期)爆发性气旋活动的变化,发现在北半球的北太平洋爆发性气旋活动预计将向北移动,西北太平洋事件显著减少,而北大西洋爆发性气旋活动将向东移动,西北部事件显著减少(图1);南半球的爆发性气旋则预计将向南移动,总体活动频率变化不大(图2)。研究发现爆发性气旋的未来变化与低层大气斜压性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垂直风切变和静力稳定性的变化分别是北太平洋和南半球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研究还发现爆发性气旋的变化与大气环流之间存在关联,尤其是中纬度急流的未来变化与爆发性气旋活动减弱并向极地偏移的现象有关。

本研究利用先进的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探究了全球爆发性气旋在全球变暖情景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为理解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2030410)、江苏省双创团队项目(项目编号:JSSCTD202346)以及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项目编号:2023ZB690)的资助。

图1.多模式集合中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a)路径密度及其(b)未来变化。空心圆点表示该网格的路径密度变化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性。图b中还统计了不同区域爆发性气旋活动频率的总体变化。

图2.同图1,但展示了多模式集合中南半球爆发性气旋的路径密度和未来变化。

高嘉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海气相互作用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方向包括爆发性气旋和海洋热浪等极端事件的气候特征与产生机理。相关工作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D、ERL、AA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论文6篇。获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资助。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025-58695698

版权所有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 NUIST备80019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