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海洋科学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体师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教学、科研、人才和平台等各项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和新成果。通过学院全体教师投票,海洋科学学院评选出了2024年度十大成果,具体名单如下。
成果一:关于亚中尺度过程诱导混合文章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海洋上边界层是大气与海洋之间动量、能量和热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其中湍流混合作用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全球模式,定量揭示了亚中尺度过程在边界层湍耗散中的显著贡献,冬季和夏季全球贡献分别达34%和17%。研究拓展了湍流动能收支方程,为认识边界层物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该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我院教师董济海教授,我院董昌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布朗大学Baylor Fox-Kemper教授、马里兰大学Jacob Wenegrat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学院Abigail Bodner助理教授、中山大学于小龙副教授以及英国气象局Stephen Belcher教授。
Dong, J.*, Fox-Kemper, B., Wenegrat, J., Bodner, A., Yu, X., Belcher, S., Dong, C.* (2024). Submesoscales are a significant turbulence source in global ocean surface boundary layer. Nat Commun 15, 9566 (2024).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959-y
成果二:关于浮游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文章发表于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

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初级生产的重要来源,对全球生物化学循环和气候变化响应至关重要。孙德勇教授课题组通过开发全球浮游植物深层次信息卫星数据,探讨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环境气候的因果关系,揭示副热带环流区对生物量变化的主导作用及气候强迫的显著影响。研究成果为全球浮游植物监测提供了理论支持,助力生态系统交叉研究领域的突破。该论文第一作者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李正浩,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为孙德勇教授,合作者为我校王胜强教授、张海龙副教授和何宜军教授,以及江苏海洋大学的环宇讲师和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袁逸博高级工程师。
Li, Z., Sun, D.*, Wang, S., Huan, Y., Zhang, H., Yi, Y., & He, Y. (2024). Ocean-scale patterns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s driving global marine phytoplankton biomass dynamics. Science Advances, 10, eadm7556.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m7556.
成果三:“国之利器”国际最大地球流体旋转实验平台建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地球流体研究中心的大型旋转平台近日正式建成,标志着全球最大的地球流体旋转实验平台即将进入测试阶段。该平台位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金牛湖校区,内径达到14米,外径达18米,侧壁高1.6米,最大注水深度为1.2米,旋转周期范围为30至1000秒。平台的建成将为地球流体力学基础理论、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等研究方向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该平台还将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合作管理科研实验室的新型模式,推动国内外科研机构在地球流体力学、海洋动力学、大气科学等相关领域的深度科研合作。国际地球流体研究中心的大型旋转平台的建成,不仅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也为全球地球流体力学研究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该平台将在海洋环流、内波、海山和岛屿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成果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8项,历史新高,科研到账经费超2300万

学院在科研上现已形成物理海洋和数值模拟、海洋遥感、极地与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生地化、海洋声学和海洋工程5个研究所。学院以5个研究所为工作抓手,紧抓国家级、国防军工科研项目申请,充分发挥研究所的职能作用、学术带头人带头作用,学院教师在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申请方面积极性显著提升。本年度,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45项,获批8项,其中面上项目立项3项、青年项目立项5项。此外,江苏省科技计划青年基金项目立项2项;国防科研项目立项7项。纵向经费新增合同金额1648.07万,到账1908.44万;横向项目新增合同金额461.95万,到账442.29万。
成果五: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学院学生团队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脱颖而出,凭借创新项目“三栖无人航行器”获得金奖。该航行器设计独特,融合空中飞行、水面航行和陆地移动三种功能,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灵活性。项目团队通过反复试验,攻克了跨媒质作业的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精准操控、数据实时传输和多场景适应的突破。这一成果不仅为国家海洋数据采集和国防作业提供了技术保障,还成功应用于亚运会应急保障和多次军事演习,获得各界高度认可。学生团队展现了学院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卓越成效,同时为我国智能装备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成果六: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博新计划”)和海外博士博士后人才专项支持计划

我院周路博士(合作导师:张荣华教授)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评选结果,其中海洋科学学科全国仅3名博士后入选。周路是我院首位获“博新计划”资助的博士后,也是我校今年唯一入选者。主要从事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智能表征和预测、海气相互作用等研究。
我院青年教师林霞、博士后王晨羽成功入选2024年海外博士后引才专项计划。该计划是针对优秀海外博士后及博士人才设立的国家级招才引智计划,旨在吸引高水平优秀人才回国发展,助力我国科研与创新实力的飞跃。林霞博士回国前在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加入我院极地研究团队。王晨羽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2024年加入我院海洋资源与环境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成果七: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53篇,较去年增长47%

学院强调代表性科研成果产出。依托学院五个研究所,充分发挥研究所的职能作用,鼓励教师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本年度学院科研论文质和量双提升,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53篇,较去年增长47%。在学校认定的三高期刊中,三高T1、T2、T3期刊分别发表13篇、13篇和4篇,其中子刊文章2篇。此外,学院2024年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批软著成果4项。
成果八:2024届本科生深造率74.03%,其中国内升学68.83%,出国出境5.2%,均创历史新高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聚焦本科生学业发展,立足学科特色,加强学风建设,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全员全过程助考模式,不断提升学院考研工作成效。2024届本科毕业生共有77人,53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4人出国出境,深造率达74.03%,较去年增长18.29%,多名学子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院校录取,考研数量和质量均创历史新高。
成果九:多项前沿成果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高影响期刊

学院在海洋科学领域多个前沿课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于ENSO人工智能预报、海洋热浪/冷浪、热带气旋生成日变化特征、江苏近岸沉积动力过程、甲壳动物病害与免疫等前沿成果发表《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Marine Geology》、《Ocean Modell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Aquatic Toxicology》等期刊。针对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预测、海洋热浪和热带气旋等全球关注的科学问题,科研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等高影响力期刊。研究揭示了ENSO事件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与物理模型结合的新预测方法。同时,在海洋热浪领域,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其发生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为沿海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气候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这些成果不仅拓展了海洋科学的研究边界,还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提供了理论支持。
成果十: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法海洋卫星新体制全球海面风场微波散射测量技术开发与应用”面向全球海面风场测量的重大需求,首次提出Ku波段扇形波束扫描的新体制星载微波散射测量系统,并成功应用于中法海洋卫星(CFOSAT)任务(2018年10月29日发射),与法方研制的海浪波谱仪一起首次实现了海风和海浪卫星同步观测。该成果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院林文明教授是该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之一(排名第3),他深度参与了CFOSAT微波散射计的系统设计、数据处理与定标工作,突破了高分辨面元星上实时处理关键技术,开发了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的海面风场反演算法,保障了CFOSAT微波散射计近实时海面风场的业务化处理,并在高风速和近岸风场观测、海冰遥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和辛勤付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探索海洋奥秘,服务国家社会”的宗旨,为推动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