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中山大学邱春华教授、于小龙副教授、王佳琪副教授来校学术交流

来源: 时间:2024-12-24 作者: 图:吕海燕 文:孙文金 点击:

1223日,受我校海洋科学学院邀请,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邱春华教授、于小龙副教授、王佳琪副教授一行三人来我校海洋科学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当天上午9:0012:00,三位专家在文德楼S519会议室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海洋科学学院的多位年轻教师及研究生参与了交流学习。会议由海洋科学学院董昌明院长主持。

邱春华教授给大家带来了题为《台风强迫下中尺度涡旋/全日潮与近惯性内波双向能量交换量化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聚焦近惯性内波的产生及传输机制,通过高分辨率数值模拟与观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量化了上述中尺度、全日潮及近惯性内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传递。

于小龙副教授给大家带来了题为《Observed cross-scale kinetic energy transfers in the ocean》的学术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分析北大西洋一个长期潜标阵列的观测数据,探究了中尺度涡、亚中尺度过程和近惯性内波之间的跨尺度能量传递。发现中尺度涡与亚中尺度过程之间的能量串级有明显季节性,冬季为逆向串级,春季为正向串级;而()中尺度过程与近惯性波之间的能量传递主要受背景涡度场调控。此外,在亚中尺度以正向串级为主并主要受锋生过程主导,研究还发现上层海洋锋生速率和水平辐聚都表现出强烈的季节性和尺度依赖性,冬季和公里级水平尺度时的幅度较大。随着尺度减小,锋面生成速率与水平辐聚流的相关性增强,表明辐聚流场是亚中尺度锋生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

王佳琪副教授给大家带来了题为《摩擦电驱动自供电信息系统及其潜在海洋观测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聚焦于摩擦电驱动自供电信息系统的研究及其在海洋观测中的应用。该系统利用摩擦电效应产生电能,实现设备的自供电,适用于深海、远洋等电力供应困难的环境。报告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在海洋监测中的潜力,特别是在提升海洋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海洋科学研究和灾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三位专家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现场讨论交流,解答了在场师生提出的科学问题。此次访问为我校海洋科学学院师生带来了物理海洋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近惯性内波、中尺度涡旋、亚中尺度过程和摩擦电驱动等前沿课题,拓宽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也为我校海洋科学学院未来与中山大学海洋学院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川学术是我校海洋科学学院为深化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展科研合作而举办的专题系列报告。邱春华教授、于小龙副教授、王佳琪副教授的此次访问是百川学术系列报告的第66 ~ 68期。未来,我校海洋科学学院将继续邀请业内知名学者来访,进一步打造具有我校海洋科学学院特色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邱春华教授报告

于小龙副教授报告

王佳琪副教授报告

三位报告专家与我校海洋科学学院教师合影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025-58695698

版权所有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 NUIST备80019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