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海洋科学学院博士后在南大洋水团变化领域取得新进展

来源: 时间:2024-09-27 作者: 景婉迪 点击:

海洋科学学院极地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所海洋系统交叉学科组在南大洋水团变化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文章《Low‑frequency variability of upper‑ocean temperature in the Central Pacific Subantarctic Mode Water formation region since the 1980s》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知名学术期刊Climate Dynamics上在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景婉迪,合作作者包括我院张荣华教授以及中国海洋大学罗义勇教授。

亚南极模态水(SAMW)是分布在南大洋亚南极锋面以北的物理特性垂向相对均匀的水团,它的形成和输运过程是南大洋经向翻转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全球的热量、淡水、营养物质以及碳收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本研究使用高分辨率海洋模式数据以及两种基于观测的网格化数据,探讨了自1980年以来南太平洋中部亚南极模态水(CPSAMW)核心温度的低频变化。结果发现,CPSAMW核心温度存在显著的低频变化特征,2000年左右核心温度较低,2005年和2015年核心温度较高。这种低频变化与形成区混合层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而混合层温度变化进一步归因于与风速变化相关的海表潜热通量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CPSAMW形成区风速的低频变化受年代际太平洋震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 IPO)的主导,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Annular Mode; SAM)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揭示了CPSAMW核心温度的低频变异性与IPO和SAM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认识南大洋水团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2230405, 41976006)以及崂山实验室项目(No. LSKJ202202401)的支持。

图1. SAM指数和IPO指数对CPSAMW核心温度低频变化影响的示意图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025-58695698

版权所有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海洋科学学院 NUIST备80019

微信

微博